淺談譬喻修辭法
請選出有譬喻修辭的句子(1.海浪好像想跟企鵝玩遊戲 2.天人菊最能代表澎湖人刻苦的形象 3.富士山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)
這題目的答案,出題老師標示為2;但個人卻有些疑問,藉此題目來淺析譬喻修辭法。
這題目的答案,出題老師標示為2;但個人卻有些疑問,藉此題目來淺析譬喻修辭法。
一、何謂「譬喻」修辭法
依黃師慶萱在《修辭學》的定義:
譬喻是一種「借彼喻此」的修辭法。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,說話、作文時運用「那」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「這」件事物的,就叫「譬喻」。
其理論架構──利用舊經驗引起新經驗。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;以具體說明抽象。1
依黃麗貞在《實用修辭學》的定義:
譬喻的構成基礎有兩方面:
一是要說明的事物(現代修辭學稱為「本體」2),就是被譬喻的事物;
一是用作比方的事物(現代修辭學稱為「喻體」3),就是用來說明本體的事物。
喻體的選用基礎,必須和本體有非常「相似」的特點,也就是要靠這相似點來說明本體。4
而黃師慶萱在《修辭學》中也提出譬喻積極的原則中第五點:
本體和喻體在本質上必須不同。5
黃麗貞在《實用修辭學》的「譬喻的運用」亦指出:
喻體和本體間的形體、性質不能完全相同,但必須要有相似點。6
依黃師慶萱在《修辭學》的定義:
譬喻是一種「借彼喻此」的修辭法。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,說話、作文時運用「那」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「這」件事物的,就叫「譬喻」。
其理論架構──利用舊經驗引起新經驗。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;以具體說明抽象。1
依黃麗貞在《實用修辭學》的定義:
譬喻的構成基礎有兩方面:
一是要說明的事物(現代修辭學稱為「本體」2),就是被譬喻的事物;
一是用作比方的事物(現代修辭學稱為「喻體」3),就是用來說明本體的事物。
喻體的選用基礎,必須和本體有非常「相似」的特點,也就是要靠這相似點來說明本體。4
而黃師慶萱在《修辭學》中也提出譬喻積極的原則中第五點:
本體和喻體在本質上必須不同。5
黃麗貞在《實用修辭學》的「譬喻的運用」亦指出:
喻體和本體間的形體、性質不能完全相同,但必須要有相似點。6
綜合上述的定義與說明,譬喻修辭法是一種「借彼喻此」,取其本質不同兩事物的類似點,以這個「類似點」作為橋樑,拿「那件事物」來說明「這件事物」。儘量以易知說明難知,以具體說明抽象,而且「兩件事物」必須有「相似」的特性。
因此,如:「汪老師長得像林志玲。」一句,文意乃表示兩種事物的比較,且本質上是同類的事物,不能構成譬喻法。
又如:「這天黑沉沉的,好像要下雨了。」一句,句中的好像、像作用表示揣度,是對各自的句子中的主語進行推測性的判斷,並非譬喻法。
又如:「每當看到這張相片,就像回到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。」一句,是描寫「我」的心理活動,表達的是一種想像,也非譬喻法。
最後,又如:「西裝有一定標準的。譬如:做褲子的材料要厚。」一句,句中的「像」後面接著的是例舉的例子,用以說明前面的說法,並非譬喻法。
因此,如:「汪老師長得像林志玲。」一句,文意乃表示兩種事物的比較,且本質上是同類的事物,不能構成譬喻法。
又如:「這天黑沉沉的,好像要下雨了。」一句,句中的好像、像作用表示揣度,是對各自的句子中的主語進行推測性的判斷,並非譬喻法。
又如:「每當看到這張相片,就像回到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。」一句,是描寫「我」的心理活動,表達的是一種想像,也非譬喻法。
最後,又如:「西裝有一定標準的。譬如:做褲子的材料要厚。」一句,句中的「像」後面接著的是例舉的例子,用以說明前面的說法,並非譬喻法。
以上舉出四個常見於判斷譬喻修辭法時的疑惑加以詮釋說明,以期能更加了解譬喻法的定義。
對照題目選項「1海浪好像想跟企鵝玩遊戲」一句,應為描寫海浪的心理活動,表達的是一種想像。而「海浪」為何會有「人」的心理活動,足見此句應為擬人法,將「海浪」視為「人」。
對照題目選項「1海浪好像想跟企鵝玩遊戲」一句,應為描寫海浪的心理活動,表達的是一種想像。而「海浪」為何會有「人」的心理活動,足見此句應為擬人法,將「海浪」視為「人」。
二、譬喻法與象徵法辨析
黃師慶萱在《修辭學》中曾提及象徵的原則與定義:
象徵很像譬喻,尤其像譬喻裡的借喻。二者分別在:借喻省去本體和喻詞,只留下喻體。本體和喻體是兩個獨立而不同的意象,……。這個喻體也不必為眼前正在發生或存在的事實。象徵則和意象合而為一,不可改換成明喻,而作為象徵的人、事物必然是情節中存在的。7
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、情感、與看不見的事物,不直接予以指明,而由於理性的關聯、社會的約定,從而透過某種具體形象的媒介,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。……象徵的構成必須出於理性的關聯、社會的約定。……不過這種關聯與約定並沒有必然性。8
黃師慶萱在《修辭學》中曾提及象徵的原則與定義:
象徵很像譬喻,尤其像譬喻裡的借喻。二者分別在:借喻省去本體和喻詞,只留下喻體。本體和喻體是兩個獨立而不同的意象,……。這個喻體也不必為眼前正在發生或存在的事實。象徵則和意象合而為一,不可改換成明喻,而作為象徵的人、事物必然是情節中存在的。7
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、情感、與看不見的事物,不直接予以指明,而由於理性的關聯、社會的約定,從而透過某種具體形象的媒介,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。……象徵的構成必須出於理性的關聯、社會的約定。……不過這種關聯與約定並沒有必然性。8
黃麗貞在《實用修辭學》「附錄一 常用易混修辭格的辨析──象徵和借喻、借代」中指出:
借喻是「以彼喻此」,重在「比喻」,是用喻體來刻畫或說明本體。象徵主要是「託義於物」,借助於特定具體的事物,以及寄寓某種精神或抽象事理,其本體意義和象徵意義之間,沒有必然的關係,而是通過作者對本體事物特徵的刻意描述,使讀者產生由此及彼的「聯想」,從而領會出作者所寄託的含義。9
由上述可知:象徵的象徵體與象徵義之間,沒有相似點方面是聯繫,它是通過作者對本體事物特徵的突出描繪,使人産生由此及彼的聯想,從而領悟作者要表達的含義。而作為象徵的人、事、物必然是情節中存在的;且象徵和意象結合為一。
三、題目辨析
答案指出「天人菊最能代表澎湖人刻苦的形象」為譬喻法。但如果參照原文:
媽媽告訴我們:「這是天人菊,它最能代表澎湖人刻苦的形象。」望著一朵朵的「小太陽」,在這片風多雨少的土地上昂然開放,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生命力,難怪澎湖有「菊島」的美名。10
媽媽告訴我們:「這是天人菊,它最能代表澎湖人刻苦的形象。」望著一朵朵的「小太陽」,在這片風多雨少的土地上昂然開放,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生命力,難怪澎湖有「菊島」的美名。10
就原文文意探究:「天人菊」之所以能代表「澎湖人刻苦的形象」;兩者之間的關聯在於文後「在這片風多雨少的土地上昂然開放,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生命力」此段文字的說明。換句話說:「它是通過作者對本體事物特徵的突出描繪,使人産生由此及彼的聯想,從而領悟作者要表達的含義。」而且既然是「望著一朵朵的『小太陽』」,實屬「眼前存在的事實」。
再者,「代表」一詞,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解釋為某一地、事、物的象徵物。而《漢語大辭典》解釋為體現、反映。因此,若將「代表」視為譬喻修辭法中的「喻詞」11略嫌不當。
再者,「代表」一詞,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解釋為某一地、事、物的象徵物。而《漢語大辭典》解釋為體現、反映。因此,若將「代表」視為譬喻修辭法中的「喻詞」11略嫌不當。
而就《國民小學國語三下》課本中加油小站第三項植物代表形象中所舉的例句來看:梅花代表堅忍不拔,玫瑰代表浪漫熱情,蓮花代表品德高尚──這些植物所代表的涵義,應較隸屬象徵修辭法的範疇。
雖然在黃師慶萱在《修辭學》中提到詳喻法:
「本體」、「喻詞」、「喻體」之外,更直接說出「喻旨」,叫做「詳喻」。12
而此書中的「喻旨」,即為黃麗貞《實用修辭學》中的「喻解」13。喻解乃用以說明本體和喻體間為何相似的文字。因為作者或說話的人,常常在譬喻之前或之後,自行對所提出的譬喻加以解說;尤其是比較特殊、新穎的譬喻。若是人們所熟知、常見的喻體,就不需要加以解釋,喻解自會省略。如:
猜疑,就像蝙蝠,總愛在黑暗的地方飛翔。(培根《論文集》)
作者利用「總愛在黑暗的地方飛翔」此語說明「猜疑為什麼像蝙蝠」。
但是此例句的寫法不同於「這是天人菊,它最能代表澎湖人刻苦的形象。」且蔡宗陽在《應用修辭學》中指出:
譬喻的喻體多半是具體的,而象徵的象徵義多半是抽象的。14
例句中的喻體為具體的「蝙蝠」,而選項2的「刻苦的形象」實屬抽象義。因此若將「在這片風多雨少的土地上昂然開放,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生命力」視為喻解實為不妥。
雖然在黃師慶萱在《修辭學》中提到詳喻法:
「本體」、「喻詞」、「喻體」之外,更直接說出「喻旨」,叫做「詳喻」。12
而此書中的「喻旨」,即為黃麗貞《實用修辭學》中的「喻解」13。喻解乃用以說明本體和喻體間為何相似的文字。因為作者或說話的人,常常在譬喻之前或之後,自行對所提出的譬喻加以解說;尤其是比較特殊、新穎的譬喻。若是人們所熟知、常見的喻體,就不需要加以解釋,喻解自會省略。如:
猜疑,就像蝙蝠,總愛在黑暗的地方飛翔。(培根《論文集》)
作者利用「總愛在黑暗的地方飛翔」此語說明「猜疑為什麼像蝙蝠」。
但是此例句的寫法不同於「這是天人菊,它最能代表澎湖人刻苦的形象。」且蔡宗陽在《應用修辭學》中指出:
譬喻的喻體多半是具體的,而象徵的象徵義多半是抽象的。14
例句中的喻體為具體的「蝙蝠」,而選項2的「刻苦的形象」實屬抽象義。因此若將「在這片風多雨少的土地上昂然開放,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生命力」視為喻解實為不妥。
四、結論
由題目中的選項可以理解出題教師試圖打破有「好像」一詞,即為譬喻法的迷思,足見其立意良善;但「象徵的特點同譬喻有某些相似。」15,不易辨析,若以選項2「天人菊最能代表澎湖人刻苦的形象」為答案,似乎又陷入了譬喻與象徵的迷陣中。
敝人在此冒昧提出拙見,以待同好、同業不吝指正,並共同討論,期待能達到拋磚引玉的成效。
註釋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- 1. 黃慶萱著:《修辭學》(增訂三版)(台北: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,2002年10月,增訂三版一刷),頁321
- 2. 「本體」一詞之義,在現今國小到高中的參考書中大多寫成「喻體」。
- 3. 「喻體」一詞之義,在現今國小到高中的參考書中大多寫成「喻依」。
- 4. 黃麗貞著:《實用修辭學》(增訂本)(台北:國家出版社,2007年元月,增訂初版二刷),頁35
- 5. 黃慶萱著:《修辭學》(增訂三版)(台北: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,2002年10月,增訂三版一刷),頁351
- 6.
黃麗貞著:《實用修辭學》(增訂本)(台北:國家出版社,2007年元月,增訂初版二刷),頁57
- 7. 黃慶萱著:《修辭學》(增訂三版)(台北: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,2002年10月,增訂三版一刷),頁505
- 8. 黃慶萱著:《修辭學》(增訂三版)(台北: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,2002年10月,增訂三版一刷),頁477
- 9. 黃麗貞著:《實用修辭學》(增訂本)(台北:國家出版社,2007年元月,增訂初版二刷),頁553
- 10. 10.《國民小學國語三下》(第六冊)(台南: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,2012年元月,修訂版二刷),頁94-95
- 11. 常用的喻詞有:像、好像、就像、真像、竟像、如、就如、有如、恍如、真如、似、一似、恰似、好似、好比、若、有若、有類、如同、彷彿、猶、……等等。
- 12. 黃慶萱著:《修辭學》(增訂三版)(台北: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,2002年10月,增訂三版一刷),頁388
- 13. 黃麗貞著:《實用修辭學》(增訂本)(台北:國家出版社,2007年元月,增訂初版二刷),頁36
- 14. 蔡宗陽著:《應用修辭學》(台北: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,2001年5月,初版),頁260
- 15. 見李裕德《新編實用修辭》(北京出版社,1985年9月初版),頁211。原文為「象徵的特點同比喻有某些相似。」因大陸地區叫比喻,臺灣叫譬喻,故在此稍作更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或許庸碌、或許滄桑、也許欣喜、也許永誌